聚焦技术应用,共话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会客厅探讨新能源未来
9月24日,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办的“新能源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对接会”在2025北京绿色产业博览会绿色发展会客厅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新能源企业的近80位代表,围绕新能源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与技术推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政策引领:明晰产业发展路径。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处相关同志详细介绍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发利用现状,重点介绍了今年施行的《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以及本市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和推进光伏发电、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举措为企业在京推进科技创新、优化布局提供了清晰指引,旨在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显著成效。
专家视角:供暖制冷清洁替代是关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于湲分析了全球新能源发展态势、国内产业格局以及北京现状,她特别指出,新能源在建筑供暖与制冷领域的清洁替代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未来五年,国家和本市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成果产业化,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四项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升级。会议重点推介了四项入选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的前沿成果:
森特士兴集团的新一代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采用高效复合钝化背接触电池技术,光伏组件转化效率达22.8%,屋面系统抗风揭压力最高达11.2kPa,具有1级防水密封性能。该技术已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等多个地标建筑。
黑龙江爱科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复叠式二氧化碳热泵,采用涡流管技术实现CO₂两级节流,可在-40℃超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出水温度达70℃。在-12℃环境温度下制热性能系数达2.94,已成功应用于京张高铁奥运专线供暖系统和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场馆。
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以液态甲醇为氢能载体,系统整体能效超80%,有效解决氢气储运难题。该技术已应用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河北白洋淀船用电源、农业大棚及通信基站等多个场景,覆盖离网供电、应急备电和清洁供热需求。
盾石磁能的飞轮储能型再生制动能量回收装置,通过高速旋转飞轮与高效电机实现动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具有响应快、寿命长、安全性高,且无容量衰减,契合轨道交通频繁制动与能量回收的需求。该装置节能效果显著,单套1MW系统年平均节电约53万千瓦时,节能率达20%,目前已在北京地铁房山线、6号线等多条线路应用。
本次会议为技术供需双方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未来,北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充分释放新能源产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巨大潜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