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引领创新,赋能绿色低碳跃升
党的二十大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北京市深刻把握“节能是第一能源”的战略定位,以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为目标,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作为提升能效、推动产业升级、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化《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工作,成效斐然。近日,《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2025年本)》正式发布,聚焦智慧能源管理、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及新能源高效利用等前沿方向,新增32项先进节能技术产品,为首都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一、 建机制强征集,打造高质量技术“蓄水池”
依法依规,体系化运作。 严格遵循《北京市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自2008年起建立常态化征集、评审、发布机制。“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力,累计发布113项先进适用技术产品。
聚焦前沿,覆盖广泛。 目录涵盖建筑围护、暖通空调、高效照明、智能供热供配电、数据中心节能、智慧能源管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关键领域,精准对接城市绿色发展需求。
创新引领,活力迸发。入选技术均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明晰。核心指标持续跃升:2025年目录显示,87.5%的技术依托核心发明专利实现突破,发明专利持有率较上年大幅提升19.5个百分点,绿色创新动能澎湃。
民企主力,支撑有力。民营企业是技术研发的绝对中坚,2025年目录中78%的技术由其自主研发。华为、格力、东方雨虹、青岛海尔等领军企业持续贡献,彰显民营经济在节能降碳领域的核心支撑作用。
二、 搭平台促转化,畅通技术应用“快车道”
高端平台,扩大声量。借势全国节能宣传周、生态日、中关村论坛、科博会等国家级平台,成功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论坛”、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绿色丝绸之路双碳创新合作交流会等系列品牌活动,获百余家主流媒体深度报道,显著提升北京绿色品牌影响力。
精准对接,推动落地。 持续搭建面向公共机构及重点用能单位的供需对接平台。聚焦数字能源、数据中心能效、余热利用、绿色融资等重点领域组织专题对接,“十四五”以来成功促成涵盖压缩空气储能、数据中心改造、供热优化、智慧建筑/企业升级等领域的21个示范项目签约,总投资近25亿元。
区域协同,共谋发展。 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节能中心签署协议,建立“互联互通、互促共进”机制;连续在唐山、张家口举办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畅通合作渠道;2024-2025年累计发布42项区域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案例,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科普宣传,提升认知。 策划制作《推广节能节电技术 促进能源低碳转型》等主题宣传片,依托“学习强国”、“发展北京”等政务平台广泛传播,有效提升先进技术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众接受度。
三、 显成效筑优势,锻造绿色发展“硬实力”
《推荐目录》的持续发布与配套推广举措,有力驱动了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赋能重大项目。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技术、数据中心节能、智慧能源管理、光伏发电、高效热泵等入选技术,在城市副中心、冬奥场馆、大兴机场、老旧小区改造等标志性工程中实现规模化应用,成效显著。
引领重点方向。2025年目录显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优化、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及新能源高效利用三大方向技术占据主体,清晰反映出节能降碳技术正加速向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运行和清洁能源应用聚焦。
深化区域链接。区域协同成效凸显,2025年目录中84%的申报企业注册于京津冀,62%的入选技术已在京津冀实现场景化应用,“技术研发-转化应用-价值实现”的区域协同链条日益紧密高效。
展望未来,北京市将持续优化技术遴选推广机制,强化区域协同与场景落地,让更多先进节能技术开花结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更强劲的动能,筑牢迈向“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