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现状
电力需求侧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电力需求侧增长速度也相应加快。我国电力供需市场环境和社会用电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电的峰谷差明显增大,电力供需之间矛盾加大。
我国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以来,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电力企业与用户紧密配合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潜力巨大,全国共装有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装置超过30万台,投资规模约250亿元。可监测负荷约1.5亿kW,监测面积达到大工业和非普工业的50%,可控制负荷近0.5亿kW,70%以上的电力缺口通过需求侧管理措施解决。从我国近年来的电力持续负荷统计来看,全国95%以上的高峰负荷年累计持续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采用增加调峰发电装机的方法来满足这部分高峰负荷很不经济。如果采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法削减这部分高峰负荷,可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压力。
十多个省(市)出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指导中心或展示中心;二十多个省(区、市)出台或完善峰谷电价,通过季节性电价、尖峰电价、丰枯电价、可中断补偿电价等多种电价政策,调节用电特性,引导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采用冰蓄冷空调、蓄热是电锅炉等。同时还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及措施,推广节能灯、变频调速电动机及水泵、高效变压器等节能设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计开展了上千个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投入超过百亿。部分省份开展了资源潜力调查,编制了本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